近年來
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事故易發(fā)多發(fā)
如何挑選安全可靠的頭盔?
佩戴頭盔有哪些注意事項?
日前,“新國標”對頭盔的外形和性能提出了具體要求↓
正確佩戴頭盔
交通事故死亡風險可降低60%~70%
日前,湖南長沙一十字路口,一輛電動自行車與小貨車發(fā)生碰撞,電動自行車駕駛人員頭部著地,由于其未佩戴安全頭盔,頭部直接砸到水泥地面上,受傷非常嚴重。
在另一起交通事故中,一輛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摩托車發(fā)生碰撞,由于電動自行車駕駛員胡某佩戴了安全頭盔,所以僅面部擦傷,而電動摩托車駕駛員閻某沒有佩戴安全頭盔,頭部著地,造成顱內出血。
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學君介紹,根據他多年的臨床經驗,交通事故中傷者頭部嚴重損傷常有生命危險,即使搶救成功,后期的恢復對醫(yī)生和傷者來說也頗具挑戰(zhàn),“如果有40%的傷者可能失去生命,那么在60%的幸存者中,恢復得比較好的可能只有10%~20%。病人往往會留下一定的殘疾,甚至陷入植物人狀態(tài)”。
據統(tǒng)計,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事故中,因顱腦損傷導致死亡的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0%以上,而正確佩戴安全頭盔能夠有效保護頭部,將交通事故死亡風險降低60%~70%。
頭盔質量不過關
駕駛員無法得到充分保護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guī)定,摩托車駕駛人及乘坐人員應當按規(guī)定佩戴安全頭盔。目前,江蘇、浙江、貴州、上海等省市先后出臺了電動自行車管理地方法規(guī),明確要求駕駛或乘坐電動自行車人員佩戴安全頭盔。
然而在一些交通事故中,駕駛人員明明佩戴了頭盔,卻因頭盔質量不過關而造成受傷。市場監(jiān)管總局工作人員表示,市面上部分電動自行車頭盔產品主要存在以下質量問題。
頭盔吸收碰撞能量性能較差;
佩戴裝置的強度不足,易致頭盔脫離;
頭盔耐穿透性較差,易被尖銳物體刺穿;
頭盔剛度不足,整體抗壓力較差等。
此前,江蘇南通一名女子在駕駛電動自行車過馬路時,被側方駛來的汽車撞飛,事故造成女子頭部外傷、頸椎骨折。公共視頻畫面顯示,這名女子雖然佩戴了頭盔,但在撞擊瞬間頭盔被甩飛,沒能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事故現(xiàn)場照片顯示,這頂頭盔沒有緩沖層,撞擊過后,頭盔殼體破了一個大洞,佩戴裝置也被甩脫。
“新國標”對頭盔外形和性能
提出具體要求
為有效保障百姓出行安全,市場監(jiān)管總局會同公安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組織完成了新版《摩托車、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工作,標準從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國標”對電動自行車頭盔的外形和內在性能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外觀有天藍色底紋和黑色字母B及反光標識
標準將頭盔按照摩托車、電動自行車兩種不同的適用對象,分為A類和B類。規(guī)定A類盔為摩托車乘員頭盔,適用于摩托車乘員;B類為電動自行車乘員的頭盔,僅適用于電動自行車乘員。
符合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國家標準的頭盔外觀上必須有明顯的天藍色底紋和黑色字母B的標識以及反光標識。
按照形狀,頭盔又分為全盔、3/4半盔和1/2半盔。全盔能夠包裹住整個下巴部分,如果騎乘速度較快,應佩戴完整防護的全盔;3/4半盔缺少下巴部位,但對耳朵部位有一定防護;1/2半盔主要是針對頭部和后腦勺部位的防護。
頭盔分為特小、小、中、大和特大五種規(guī)格
“新國標”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成人和兒童頭型尺寸,在原有的大、中、小三個規(guī)格基礎上,增加了特小和特大兩種頭盔規(guī)格,調整了相關的尺寸比例,其中特小規(guī)格適合于4~10歲的兒童佩戴。
新增摩擦力和剪切力兩個檢測項目
“新國標”在涉及頭盔和安全直接相關的固定裝置穩(wěn)定性、佩戴裝置強度、整體吸收碰撞能量、外殼耐穿透等多個性能指標上同樣有詳細要求。其中,摩擦力和剪切力兩個項目是為了模擬發(fā)生交通事故時地面滑行場景而新增加的檢測項目。
簡單來說,頭盔外表面相對光滑的、沒有硬質突出物的,安全性相對更高一些。工程師對此解釋:“如果頭盔和路面的摩擦力非常大,脖子受到的力也會非常大,從而產生拉扯傷。同樣道理,剪切力是指頭盔的外殼有突出物以后與道路表面的凹坑形成拉扯,也會形成拉扯傷。”
“新國標”對頭盔護目鏡有專門要求
工程師將一定顆粒大小的沙子從一定的高度拋落,隨后觀測頭盔護目鏡的霧度增加情況。如果超過標準值,意味著頭盔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能沒多久護目鏡就會花,不但使用感受不佳,也會影響駕駛安全。
安全頭盔壽命不超過2~3年
正確佩戴很重要
除了選購符合“新國標”的頭盔,正確佩戴同樣重要。
選擇符合自己頭圍的頭盔,甩頭時,頭盔不能晃動
佩戴頭盔時要扣上系帶,在發(fā)生碰撞的瞬間,頭盔不至于飛出去
安全頭盔只要承受過撞擊、發(fā)生過事故,即使外形沒有明顯損壞也建議更換
安全頭盔也有使用壽命,一般不要超過兩~三年
來源:《朝聞天下》、“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